2015年10月13-14日,中國·北京2015國際顯示產業高峰論壇(Display Innovation CHINA 2015/Beijing Summit )在北京民航國際會議中心舉辦。深圳市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薄連明在論壇上表示:我曆來認為勢比人強,如果和趨勢不吻合,有時也不能發揮,如果企業不能順勢而為,每天都是逆風飛揚說不定哪一天就被逆死了。
對於麵板之勢,薄董認為趨勢在中國,主要有以下幾點論斷: 第一個勢,從全球麵板來講大的趨勢在中國,預測到2018年中國將完成8.5代以上大世代麵板將達到11條,甚至有可能12條。
第二個勢,產能上看,第一、第二位在韓國,第三、第四位在台灣。預測到2020年格局會有所不同,中國會崛起。
第三是需求的變化,周期很難預測,到2016年產能是過剩的,無論從數量和麵積來講都是過剩,數量比達到17.3,基本平衡線是10左右,最多不要超過12,數量和麵積可以看到,未來兩年供過於求這是大勢,不要指望過去兩年中麵板產業短缺情況下的好日子,這種好日子至少這兩年不會再有了,在座麵板廠的CEO是非常辛苦,所以對CEO深表同情。
第四、過去的理論需求不增長但是尺寸增長,尺寸增長一英寸消化一條8.5代線的產能。尺寸目前是消化產能最大的市場,先前整天鼓吹要往大尺寸發展,大尺寸基本上每年1.5英寸的增幅程度在發展,大尺寸主要靠中國的品牌,創維、海信、TCL等等,今年第三季度比去年第一季度46英寸以上的占比提高了很多,海信和TCL基本上超過50%,這對麵板廠的產能消化功不可沒。
第五、過去看產能拚規格,產能有工廠就可以掌握市場,一夜間高世代生產線可以產生競爭優勢,現在主流麵板廠已經是8.5代線了。對比度、顯示速度到亮度也在追求極至,當然這背後也有困惑,產能來說主要是8.5代線,有很多報道、甚至很多付諸於行動在建10代以上生產線,京東方在合肥規劃有10.5代線,甚至報告三星、LGD都在搞11代線,但是這並不一定符合事實。
10代線以上產線成本的增加是不是可以帶來效益,8.5代線本身有固有尺寸限製,比如32英寸、48英寸、55英寸,如果說誰可以突破8.5代線固有尺寸的限製,有可能會走出另外一條路。比如說8.5代線不能做43英寸,很多8.5代線都在通過混切技術、十切技術搞43英寸,甚至搞65英寸,道理是突破8.5代線固有尺寸的限製,如果誰可以率先低成本突破,就有可能不用10.5代線了,如果8.5代線本身就可以做出65英寸、43英寸還要10.5代線幹什麽呢?
是不是追求極至規格也很難抵抗市場萎靡的趨勢,市場本身需求不旺是大勢,再追求對比度、亮度、顯示速度都比不上性價比的模式。
第六、尤其在中國產能占到世界比例很大,電視整個占市場53.4%,手機占整個世界81.1%,顯示器占了整個世界95.3%。從上遊主要原材料看,大陸能夠自主配套的材料相當低。例如玻璃占了3%,液晶占5%、靶材占2%。產業鏈本土配套過低是產業中未來的隱憂,可能會出現“有車沒油”的局麵,我們在產業鏈配套上仍然如此薄弱,這不是單純麵板廠要擔心的問題,是整個產業能否健康發展大家要深度關注的問題。
(责任编辑:陽泉市)